栏目列表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劳动学科教研组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3-09-0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周玲

雪堰中心小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小学劳动教研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工作的核心是: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升“研

究、指导、服务和管理”的品质;围绕课程实施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展开行之有

效的教研活动;注重专业指导与学术性、群众性研讨并行,面与点共进。

本学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建

构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

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提炼、

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

水平、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加强劳动学科课型研究,构建具有常州特色的劳动

课型范例体系;针对课程建设中的核心问题,组织开展教学沙龙活动。

本学期工作的特色追求:充分展开群众性教学研究,加强指导、完善服务。

劳动学科的教学研究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深入而全面、扎实而有效地展开,群策群力、

共同探讨。把劳动学科教师队伍打造成一个团结的共同体、研究的共同体、发展

的共同体。

二、工作重点

(一)认真学习2022年版《课程标准》

1.认真学习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认真学习新一轮课程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以及相对于上一轮课

程标准发生的主要变化。

认真学习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对学生整体发展的愿景和规

划,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课

程实施等内容。

2.认真学习2022年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认真学习劳动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做到领会其中精神、把握内容细节、规

划教学改进,主要包括:劳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

质量、课程实施等内容。

(二)构建学习型组织,提升课程与教学理论水平

1.精心组织各种学习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1)邀请省内知名课程与教学专家为劳动教师作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辅导报

告。从教师的不同需求出发,采取“参与式”“研讨式”等多种学习形式,提高理论

学习的效果。

(2)针对课程建设中的核心问题,组织开展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

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问题、困惑提供

平台,促进教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3)强化团队建设:强化学科中心组建设,充分发挥劳动学科带头人、骨

干教师的服务、引领、研究、示范功能,在小课题研究、创新教学设计、学术论

文撰写等方面展开创新研究和成果突破;加强校际联动式劳动教研组的建设,倡

导学校劳动教师之间就近组队、能力互补、协作双赢、特色共建。

2.精心安排系列学习内容,讲求针对性、有效性。

1

(1)认真学习和钻研《劳动课程标准》修订稿、系统钻研新教材,既有

劳动课程改革理念性、学术性思考;又有劳动教学实践层面专题性、主题性研究。

(2)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探究学习”、“教学策略”和“课程评价”、“教学评

价”的理论和经验。

(3)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和推进校本教研的理

论和经验。

(4)认真学习以“电子白板”、数字化学习、微课程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技术

手段以及相关教学理论。

(5)优选我校劳动教师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作为共同学习的课程素材,从

中提炼主题、充实素材、拓展观点、提炼经验,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劳动课程实

践智慧。

(三)规范组织和管理,完善课程建设方式

1.加强课程管理,引导学校及劳动教师落实和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杜绝

违规行为。

2.加强劳动学科网络信息化建设,做到教研信息透明、课程资源共享。

3.严格按照市教科院关于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的各项规定有序开展教

师专业能力竞赛活动,激发教师专业热情。

4.有序推进课程优质资源库建设,以“精品课”、“微课”为抓手,为教师优

化课堂教学提供范式。

5.强化劳动学科基地的系统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基地的学术引领、示范、

辐射功能。

(四)丰富研究维度,拓展课程视野

1.尝试“同题异构”多元化教学设计以及个性化教学实施,倡导教学品味多

元风格。

2.深化对劳动教学探究学习本质要义的理解,活化探究学习在劳动课堂教

学中的表现形式。

3.加强对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资源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激发教师的教学智

慧。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加强各类课型研究,构建具

有常州特色的劳动课型范例体系。

5.继续征集、整理教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积极发现、总结、

推广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

(五)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升教学领导力

倡导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引导教师深刻理解教育教学

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艰难性和渐进性,准确理解教与学、学与评的关系,反

对简单照搬或移植所谓的教学模式。引导小学劳动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提

升教学素质与能力,加深专业理解,努力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机械训练式的教

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不断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1.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研究。在认真落实“常州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

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

2.继续组织科研人员设计课堂观察量表,逐步建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堂教

学观课议课框架。

3.深入学习与研究集我市小学劳动教师教学智慧的《小学劳动课型范式与

实施策略》,切实加强课型研究,形成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新范式。

2

4.继续组织参加常州市小学劳动学科教师基本功竞赛或优质课评比活动,

将学科专业竞赛和学科专业培训结合起来。

5.引导劳动教师深入开展“数字化学习”的研究,在微课程、精品课资源库

及微研究成果方面积极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不断提升教

学效益。

(六)重视教育科研,深化课题研究

探索劳动学科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展开针对课程与教材中的“疑难问题

解决”的专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劳动课题研究应重视应用

研究、行动研究、现场研究、微观研究;应重视质的研究;应以课堂教学、课程

建设等具体问题为着眼点:强调结果价值与过程价值并重,提倡“过程即成长”

的行动理念。

(七)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1.逐步建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

的评价为重要内容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体系。

2.逐步建立并完善学生学业(学生成长)记录袋,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

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3.探求劳动能力操作考查的最佳模式,是科学评价体系中重点需要加强的

环节。

(八)组织各类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数量和质量都能够得到保证的教师队伍。课程

改革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

师的业务水平。因此,组织必要的培训、调研、总结、推广和竞赛活动,能够推

动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发展。

制订切实可行的新课程研修方案,提高研修的实效性。引导学科教师深入研

究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科学设计学科过程性研修方案,采取多种方式引导教

师加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提升教师开发教材及课程资源的能力,以案说

理,以理导教,促进个体反思水平的提高。

1.继续承担劳动教师继续教育任务,围绕课程改革这一核心内容充分展开,

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保障。认真组织各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课程培训活动,引

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水平,为新课程实施提供

有力保障。

2.引导劳动教师立足劳动学科课程改革的前沿;组建学科性研究小组,攻

克难关,提高课程理解能力。

3.积极探索提高劳动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采取积极措施,大面积

稳步提高劳动教学水平。

4.加强对青年劳动教师的培养,探索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新

方法:以青年劳动教师为主体,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

线,加大对青年劳动教师培养力度;通过双向选择,为青年教师确定教学指导(以

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有目的地开展“传”“帮”“带”和交流活动,

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继续抓好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引导青年教师开展

小型课题研究工作。

5.根据省市教科院有关规定,有关学科组织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学科评优

活动。

三、工作安排

3

九月份

1.部署本学期课程实施与研究工作

2.参加常州市期初教研活动

3.组织主题化、研究性、参与式讲座培训;

4.观摩劳动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劳动观念;

5.组织报名常州市小学劳动基本功竞赛活动。

十月份

1.劳动集体教研活动;

2.观摩劳动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3.开展小学劳动新课程标准学习及研讨活动。

十一月份

1.劳动教学常规调研;

2.观摩劳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劳动能力;

3.观摩常州特色劳动学科课型研究活动;

4.组织耕读基地稻田收割劳动实践活动

十二月份

1.劳动教学常规调研;

2.观摩劳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劳动习惯;

3.观摩常州特色劳动学科课型研究活动;

一月份

1.劳动教学常规调研;

2.观摩劳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劳动精神;

3.本学期工作总结;

2023年8月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