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几
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沈忠英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小伙伴——小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和小猴一起学习吗?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些口算。
1、口算。
一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
9+( )=10
10+7=
9+1+7=
设计意图:新课开始,安排一些口算,让学生体会加法计算如果能有10加几,算起来就会比较方便。为学生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提供思维启示,使探索凑十法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探讨算法。
(1)做完口算,小猴来到了果园,它看到那么多桃子,可开心了。
仔细观察情境图,桃是怎么放的?(盒子里有9个桃,盒子外有4个桃)
你能提出一个与加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2)要算一共有几个桃,怎样列式?(9+4﹦)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
(3)你会用小棒来摆一摆吗?
(4)组织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① 数一数:10,11,12,13。
② 9 + 1 = 10,10 + 3 = 13。
③ 4 + 6 = 10,10 + 3 = 13。
④ 10 + 4 = 14,14 - 1 = 13。
……
(5)小朋友想到了许多方法来计算9+4,真聪明!
刚才有同学说,先从外面拿一个桃放入盒子里空着的一格,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电脑演示把一个桃放进盒里的过程)
原来是把9凑成10,所以连小辣椒都说:“把9凑成10,很快就知道。”刚才我们做口算的时候,已经知道了10加几很容易就能算出得数。
现在9+4变成里几加几?
像这样计算9+4的过程也可以在算式上表示出来。边说边板书:
9+4=13 9和1凑成10
1 3 把4分成1和3
10 9+1=10 10+3=13
(6)追问:为什么要把4分成1和3,而不分成2和2呢?
因为我们是把9和1凑成10来计算的,所以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凑十法。(板书)
(7)谁愿意来说一说用“凑十法”计算9+4的过程?(同桌互说,指名说。)
设计意图:20以内进位加的合适算法是凑十法,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算法,需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交流逐步体悟,并在教师的点拨下才能切实理解、掌握。在列出算式9+4之后,要求看图仔细想一想,意图在于一方面学生可能从具体情境中产生直觉思维,获得算法的启示,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学生主动进入算法尝试、探索环节,运用已有认识从不同角度获得算法。接着让学生交流算法,这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让倾听学生参与讨论、评价,帮助学生在展示探索成果中感受成功、获得自信,并使绝大多数学生能获得对不同算法的认识。在交流中重点关注凑十的方法,着力引导学生操作演示,通过”看得见”的动作过程获得计算程序的直观体验,这是形成凑十法的直接基础。然后通过教师的追问、引导和点拨,从直观动作过程里抽象出算法,这就能使学生充分理解为什么要凑十、怎样凑十,深刻认识“凑十法”的算法程序,建构计算9加几的“凑十法”。这一算法的认识和理解过程,也是学习本单元的关键和重点,对于本节课下面内容及全单元内容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重要的影响。
2、教学“试一试”。
小猴很高兴采到了桃子,又去果园后面的小花园里采了一些花。
(1)出示花朵图。
引导学生先说说图意,你会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怎样列算式?(板书:9+7)
(2)提问:你能先圈出10朵,再计算吗?在书上圈一圈,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填在图下面的式子里。
(3)追问:为什么要把7分成1和6,而不把7分成3和4,2和5呢?
3.、小结。 在计算9加几时,可以先把9凑成1O,再计算。
三、分层练习,内化新知。
贝贝采到了桃子和花很高兴,准备和小朋友一起闯关了,愿意和贝贝一起闯关吗?
1、第一关:“想想做做”第1题。
先完成第(1)小题,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提问:小猴在做什么?你能根据小猴的操作过程,完成右边的填空吗?完成填空后再指名说说9+6的计算过程。
第(2)小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凑十”的计算过程。
2、第二关:“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独立圈出10根小棒,再计算。
学生完成后,讨论:圈出10根后旁边还有几根?你是怎样计算的?
3、第三关:“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左边一组题,提出要求:先自己算一算,再比一比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第二道算式的思考过程和第一道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一致的。
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独立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教材从例题到“想想做做”第3题的内容是9加几的所有算式。这里的练习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地安排学生认识用凑十法口算9加几,从理解算法到简化口算过程,帮助学生熟练算法、形成技能。这里的设计依据教材意图,层层递进、适时小结,引导学生由直观理解、认识算法,逐步发展到直接用凑十法“9+1+()”口算得数,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算法。第3题后再次用9+6、9+8要求学生口算,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口算模式,熟练算法、提升技能。最后的回顾反思,既为强化算法,也为学生积累学习活动经验。
4、第四关:连着闯过了三关,这时小蚂蚁也来凑热闹,准备出题考考贝贝,你们愿意帮助贝贝吗?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5、第五关:“想想做做”第5题。
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算式间的联系,知道可以直接利用相邻的算式算出得数,并且发现9加几,得数个位上的数总比加上的数少1)
6、第六关:自由练习。
请学生当“小老师”,出有关“9加几”的算式考其他同学。
四、自由交流,总结延伸。
同学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本领?
回去后把你们今天学到的本领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教学反思:《9加几》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基础。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新授之前我先设计了一些10加几和9加1加几的连加练习,为新授的教学进行铺垫。新授的教学,利用数形结合,理解凑十的方法。首先通过情景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根据题意列出9+4=几的加法算式,观察图意初步得出数和凑十的方法,然后通过摆小棒理解凑十的过程。最后通过层层练习,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熟练掌握9加几的计算,提高计算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