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趣课堂,享受识字乐趣
——听《识字:口耳目》有感
今天听了我校钮柳芳老师的一节识字课《口耳目》,这节课很好地把握了新教材的特点,突出新教材趣味性、人文性的特点,寓教于乐,真正让学生享受语文,热爱语文。钮老师的教学突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创设丰富的情境,识字方法灵活多样,加强语用训练,扎实有效,让听课老师受益匪浅。整堂课教学设计巧妙,教学方法多变,尤其是贯穿课堂的卡通人物设计,让孩子在愉快地体验中学习。
教学中,钮老师先创设情境,出示了喜羊羊的的图片,引出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手”“口”“耳”“目”的图片,让学生做动作,并说说它们有什么本领。并相机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学生在听说读做的过程中,快乐地记住了字。儿歌的学习进一步巩固了五个字。课堂上还通过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字,游戏找朋友让学生们更好地巩固了这些字。教学环节汉字寻根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突出了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
针对以上教学我想谈以下几点体会:不同的识字方式有着不同的识字方法,且这种方法,有着内在的契合性。我们不能用教“看图识字”的方法,去教“象形识字”,也不能用教“象形识字”的方法,去教“韵语识字”。那样,文本的个性、识字方法的独特性都无法体现,学生也难享受识字的乐趣,触摸汉字背后的文化和内涵。看图识字的课文,要重视图文的对应关系,唤醒实际生活经验,加强生活运用。象形识字的课文,关注图画、古文字、现代汉字之间的联系,反复诵读中识记汉字,领悟象形字“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点,感受汉字背后的文化。识字教学还应尊重儿童学习规律。儿童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是综合的、立体的,而不是单线的、平面的,生字识记也是如此。进入学生大脑的每一个汉字,都会成为一个“能量中心”。从这个“能量中心”,他们会联想到很多其他的汉字、词语、句子,甚至是成来看来毫无关系的事件和事物。所以,我觉得老师除了要尊重儿童认知的特点,有时甚至认为要迎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在科学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灵动的设计,让儿童在变化更加多元的环境当中感知汉字的特点,去识别汉字。
老师遵循体例,由易到难,不随意去拔高,注重创设情景,尊重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已有的语音、语义的一种习得的一种基础,教授方法,注意迁移应用,鼓励他们在生活和阅读中自主识字,我想学生的识字能力就会得到显著提高,就更能享受到识字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