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小羊》听后感
听了叶老师的课,让我感触颇深,里面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狼和小羊》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种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全文篇幅短小,结构凝练,寓意深刻,作者通过对角色的神态、动作、对话的着力描写,刻画了角色性格,展开了故事情节,揭示了深刻哲理。
一、品味语言,指导朗读。
语文课很简单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是基础,是内化的过程,怎样引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机,让学生满怀激情和思考到课文中去神游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第2自然段中“很想”一词表现了狼看见小羊时的心态,叶老师让学生通过给“很“换一个词来体会这种心态,从而为后面对小羊的找碴儿作了情感铺垫。在指导读第一次找碴儿时小羊反驳的话时,抓住了两个表示小羊神态的词语“吃了一惊”、“温和”,来让学生读好小羊的话。可喜的是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小羊说话时语气很温和,而且还很有礼貌。他们一下子就从小羊的话中找到了“亲爱的狼先生”、“您”等词,跟我的意图不谋而合。
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学生能正确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当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受到感染,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彩绘变得富有感情的色彩。而低年级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是比较差的。在课堂上,这就必须得从引导学生从正确理解词语开始,这样才会逐渐地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
二、学法指导,自主学习。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文讲了狼为了吃小羊,一共找了3次碴儿。在学习第一次找碴儿(课文第2、3自然段)时,叶老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而且指导得比较详细。先投影出示狼说的话:“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叶老师让学生注意一下标点符号,第一句用的是——(!)第2句是一个问号,那应该怎么读?自己想想练练,自由试读。学生能从标点符号中体会出狼凶的语气。在理解完小羊说的话后,提问:“面对狼的胡搅蛮缠,小羊有没有生气?哪个词看出来的?”学生马上找出“温和”一词,立即让女学生温和地来读一读小羊的话。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对对话朗读的方法已有所了解。于是,在学习第二此找碴儿(课文4、5自然段)时,叶老师又对刚才的学法进行了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文中的标点符号、提示语来体会狼和小羊的对话,读得很不错。对话朗读就要这样体会。下面就请小朋友继续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4、5自然段。怕有学生不懂,又解释了“提示语”,在说之前的一些词语,比如刚才的“温和”一词就叫提示语。学生们若有所悟地读起来。当请学生来朗读狼说的话时,他们抓住了第一句话后的“!”和“气冲冲”一词读出了狼比第一次找碴儿时更凶的语气。而小羊的话则是从“可怜、喊道、啊、呀!“等词中逐渐体会出害怕、惊慌的表情和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