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06-1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孙丽娟

《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周玲

教学内容: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课文写了竺可桢爷爷询问孩子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没答上来,第二年,孩子通过留心观察,终于掌握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赞美了竺可桢在科研中一丝不苟的精神,勤于观察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故事紧紧围绕两次对话展开。两次对话是全文的主线索,虽极其简单,却是人物心灵的镜子,是阅读故事的眼睛。正是两次简单而又深刻的对话,从中反映了竺可桢卓越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折射了他难能可贵的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常言道:言为心声。细细揣摩文中对话,有助于领会人物内心世界,透视人物所思所想,传达人物所感所悟。领会了对话,也就领会了故事的用意,为我们真正走近竺可桢作下铺垫。

教学目标:

1、了解竺可桢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学习他的优秀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两段对话的表达特点,并学习用无提示语的对话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2.学习提示语的四种形式所具有的不同作用,并试着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情 ------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朵杏花》,有谁知道这一课的主人公是谁吗?咱们来一起写一写主人公的名字,板书:竺可桢(桢:左边是木子旁,右边是忠贞的贞)。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的认识了竺可桢爷爷,他是中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不止一次的说过这样一句话

PPT出示:“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1)谁来读读这句话?(你读得正确、流利、字正腔圆……)

2)这句话中有两个词语,估计和推断,(随机抽学生回答)估计就是 ……,推断能换成……(猜测 推测等)

3)竺爷爷是这么说的,那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学习要求: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的1~5小节。

2.划出描写竺可桢的句子,圈出句子中的关键词。

3.思考:竺可桢爷爷是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课文最后一节引用竺可桢的一段话总结全文,升华中心,无论是从语言工具的价值,还是从思想教育的价值,都有其记忆的必要,所以我决定以此为切入点,由他说的话引出他的所作所为,为下文的教学抛出一个大问题。〗

 

二、精度感悟。

(一) 问题导学,入情------教学第一部分(1-5小节)

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那你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竺爷爷?(出示1-5小节)

预设:(第一小节)

1.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竺爷爷?从哪里看出来的?特别是哪个词?“走近”“数了数”。

师:就针对这句话,谁还有补充?

2、过渡:刚刚同学们从人物的动作(副板书:动作)中体会到了竺爷爷的XXXXX,那么再看看其他小节,你还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竺爷爷?(又,第一朵,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当学生说道习惯表现出长期坚持做,一直做,很多次时追问:)你猜猜竺爷爷会有哪些习惯?(看见杏花开,他会问?看见梨花开,他会问?看见燕子飞,他会问?看见冰雪融化,他会问?)

从这些习惯中你感受到什么?

3.这些都是抓住人物的什么方面来写的?(副板书:语言)是呀,人物的语言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竺爷爷的一丝不苟的品质。

总结:我们刚刚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体会到了竺爷爷的一丝不苟的优秀品质。

4.老师给同学们一个挑战,同桌分角色读好对话。先别着急开始,老师想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要读好对话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引导关注提示语中的语气神态动作。)

师小结:提示语不要读出来,提示语中的语气神态动作要表演出来。因为竺爷爷和小男孩一高一低,所以我建议,大家读的时候一站一坐。师巡视指导。

5.表演展示:老师请一组同学为大家展示他们的朗读。

指名1组:谁来评价他们的朗读。(他们的的神态到位了没?动作呢?)

哪一组跟他们比一比?

方法小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部分的?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

〖设计意图: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亲身体验表演体会竺可桢爷爷卓越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折射了他难能可贵的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以及他为人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二)自主探究,生情------教学第二部分(7-15小节)

1.过渡:接下来,咱们也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7-15小节)。

出示自学要求:1.读一读课文第(7——16小节

2.划一划描写竺爷爷的句子,圈出关键词。

3.想一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竺爷爷?

2.学生自读,圈画,做简单批注

3.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学习所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竺爷爷?(

4.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作适当点拨。

5.谁愿意和老师来配合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你来选角色。师生合作读,评价

6.第一年,竺可桢爷爷看到四朵杏花不同程度的开了,没有立刻记录下来,第二年,他听说第一朵杏花开了也没有立刻记下来,而是亲自去确认。(出示说的话)他真正做到了他说的那样——引读句子。

总结:我们通过一读二画三思考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中,看到了一个热爱科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竺可桢。

过渡:让我们学习竺爷爷的一丝不苟,也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次对话,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同时出示上面两段对话)

〖设计意图:常言道:言为心声。细细揣摩文中对话,有助于领会人物内心世界,透视人物所思所想,传达人物所感所悟。领会了对话,也就领会了故事的用意,为我们真正走近竺可桢作下铺垫。〗

 

(三)展示交流,抒情   ------  感悟写法

1、生答:两段对话,一段有提示语,一段没有。

那么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两段放在一起,大家找找规律:提示语的位置有几种情况?(在前 在后  在中  省略提示语)

在第一段对话中,为什么提示语的位置不同呢?有什么好处?出示都在后面的情况(预设:一样就会显得单调、啰嗦。)

师:是啊,改变提示语的位置就能避免语言表达的单调,这就是作者要教给大家的第一个写作秘诀。

写作秘诀一:提示语位置的变化可避免语言表达的单调。

出示第二段对话。

1、那么这一段没有提示语,你猜猜在什么情况下提示语可以省去?(预设:激动、急切、兴奋。评价:是的,就像文中那样。)

写作秘诀2:在激动 、急切 等环境中的语言,省略提示语能使对话更有表现力,更加流畅。

小结:提示语有四种形式:提示语在前,在后,在中间,以及省略提示语。

4、修改习作。

老师这里有一篇同学的习作片段,你能用上今天刚学习的两个写作秘诀来帮他改一改吗?

放学了,我拿着我的100分试卷冲回家,我大声喊着:“妈妈!妈妈!”妈妈问:“什么事这么急?”我高兴地喊:“妈妈,我今天考了100分!”妈妈高兴地说:“真的?快给我看看!”我高兴地说:“给你!”






































































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改?

(1)引导学生分段表达,不要混在一段。我们先看一看这一段的分段和课文一样吗?

     你觉得哪种更好?

2)引导学生改变提示语的位置,并修改提示语。

3)引导学生省略提示语。

小结:我们刚刚一起学习了竺爷爷和小孩子的两次对话,明白了,提示语中原来这么多学问。

赏析第6小节。

1.再回顾全文,还有哪个小节我们没有关注到?把它请出来(ppt),自己读一读(生读)喜欢这段话吗?为什么?

(提醒:你可以看看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2.你能读出春天的美丽吗?

〖设计意图:文中人物对话虽然比较多,但浅显、简洁,所以并不想按照课后练习中安排的,重点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而是重点用来指导写作中如何灵活运用提示语,因为四年级的学生经常写一些记叙文,又不太会刻画人物语言。所以我把教材当作例子,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四年级下学期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挖掘出提高学生语文习作素养的生长点。〗

 

四、总结

1、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老师想问问你们,你学到了什么?

(竺可桢: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热爱科学;提示语的用法)

2、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课文的题目,为什么要用第一朵杏花为题?

(预设:全为都是围绕第一朵杏花写的,杏花是线索;从第一朵杏花可以看出竺可桢一丝不苟的伟大品质;比较新颖,吸引读者注意。)

3、因为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竺可桢收获了不平凡的一生。让我们带着对伟大气象学家的敬意朗读全文。

 

 

反思:

    接到上课任务后,我和孙主任沟通了一下,原本是想延续上学期的研究重点,继续关注故事类文章,也找一篇故事类的课文上上。但是由于年段特点,翻了整本书也没找到一篇合适的故事类文章,所以只能另谋出路了,最后讲目光放在了这篇课文上。它是一篇写人类的文章,实用性,工具性比较强,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对话的写法,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实用的。觉得借这篇课文,踏踏实实地上一堂课,教给学生实用的写作技巧。这样才最终决定上这一刻。

具体在备课的过程中也纠结过,原本想按部就班地抓动作,语言,神态来体悟人物品质,但是总觉得一方面方式比较老套没有新意,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也比较单薄,学生的能力没有本质的提高。后来经过讨论,觉得课文中的对话描写比较典型,提示语的位置变化颇值得研究,就决定加入了感悟写法这个环节,通过两段对话的比较,让学生提示语的位置变化的妙用,最后再让学生动手改一改习作片段。

确定了教案,在试上过程中也是状况不断。每次试上都会发现新的问题。先是接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课堂上师生沟通不顺畅,一不顺畅吧,学生就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了,然后我就只能把问题一个个分解,简化,结果就让整个环节变得拖拉,琐碎。尤其在感悟人物品质的时候,学生的回答不到位浮于表面,我也没能做到第一时间就进行点拨,教给他们感悟的方法,比如抓住关键词语,结合生活实际都是感悟的好方法,导致整堂课老师上得累,学生学得更累。后来经过调整,第二遍试上,师生交流顺畅了,又发现环节上有问题。第六小节环境描写的教学穿插在里面讲前后割裂开了,显得很突兀,就将第六小节的内容放在第一课时完成了。几次试上都有共同的问题,就是我自己的问题。“奶奶嘴,妈妈心”生怕学生听不懂,记不住,不自觉地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课上只听见老师在讲,学生的学习地位和学习主动性被极大地侵占和压榨。

今天这节课应该说得上是“本土作战”了。学生和我经过之前的大半个学期的磨合,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简单的默契。我的眼神,手势,提问方式,我所希望听到的回答方式,学生们都比较了解了,一些像开火车回答问题,谁还有补充。。。。。。这样的环节就畅通无阻了。同样的,我对学生也更了解,可能会有什么状况,也有了基本的预设。就像第二环节自学“5--17”小节后交流,学生不仅会完整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能讲清楚感悟的过程,我就放手让学生说,畅所欲言,我只做简单的穿插,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