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16 天鹅的故事(第一课时)
发布时间:2017-06-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孙丽娟

16 天鹅的故事(第一课时)

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庄映洁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16课《天鹅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段落结构。

    4、初步感知天鹅的勇敢、顽强、团结,培养爱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形象感知

1、出示天鹅图片,播放乐曲《天鹅》,启发谈话:看了这些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它吗?(洁白、美丽、优雅、高贵……)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天鹅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对天鹅有更多的了解。

设计意图以情导入,抓住情感的震撼点,提领而顿,批文入情。在欣赏优美的图片中引入“天鹅”这一文本主角,畅谈对其已有印象。在此氛围中,学生娓娓道来,颇具新鲜感。接着,用一个问题自然过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出示课后习题3的词语:好奇、湖畔、胸脯、颤动、沼泽、塌陷、边缘、结束

同桌两人互相读,错的互相纠正。

有读错的吗?指名说,正音。

    ③指名一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④学习“缘”:出示“缘”字源,师解说。生说说准备怎样记住这个字。指导书写,说说写的时候注意什么。

2、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寒潮降临 腾空而起 劳动号子 继续 扩大 昂首挺胸

指名读,相机释词

①找到“昂首挺胸”所在的句子,理解“昂首挺胸”。

理解“寒潮降临”。说话练习:寒潮降临,天气变得异常寒冷,        ……

出示课文中的语句: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指名读。

这里的湖就是——贝加尔湖。生介绍,师补充介绍:冬季,贝加尔湖气温平均零下38摄氏度,湖面结冰,冰层约90厘米厚,足以让火车在上面飞驰而过。即使在故事发生的初春时分,冰层至少也得有一二十厘米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环境对天鹅来说意味着什么? (又冷又饿)

设计意图生字词的教学,抓住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予以教学和点拨,并结合课文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感知大意,理清脉络

1、听,天鹅们在着急地啼叫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天鹅叫声的句子,思考:天鹅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鸣叫的?从叫声中你听懂了什么?

2、交流第一次啼叫,出示: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啼叫声:‘克噜——克哩!’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大群天鹅。

    天鹅是在什么情况下鸣叫的?(寒潮降临,湖面上冻)

②指导朗读克噜——克哩”,注意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③指名读这段文字,说说从叫声中听懂什么?(板书:没有食物)

④湖面冰封,没有食物,怎么办,多着急呀!谁再来读读天鹅的叫声?(指名两生读)

3、交流第二次啼叫,出示: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

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这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鸣叫的?(齐心协力破冰时)

    ②理解劳动号子,说说什么地方听到过劳动号子?

出示领、喝劳动号子句子,师生共读。用天鹅的语言再读。

这样的场面让你想到了哪个成语?(板书:齐心协力)

4、第三次啼叫,出示:它们昂着头,挺着胸,在水里游动着,捕食着鱼虾,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

天鹅是在什么情况下鸣叫的?(破冰成功后

    ②指名读这段话,这一次,天鹅们又在说什么呢?(板书:破冰成功)

    ③指导读好这一次的叫声。(开心、自豪、胜利)

5、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天鹅的故事,是以天鹅的三次叫声为线索的。第一次叫声是在寒潮降临、天鹅们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发出的,向我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第二次叫声是在天鹅们齐心协力破冰时发出的,让我们目睹了故事的——经过;第三次叫声是破冰成功、获得食物后发出的,让我们分享了故事的——结果。(相机板书:起因  经过  结果)

指导学生把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6、这个故事是谁告诉“我”的?课文介绍了这个老人(出示词语:斯杰潘 俄罗斯 贝加尔湖),齐读。俄罗斯是老人所在的国家,贝加尔湖是老人—生活的地方,所以课文里这么称呼他——(出示来自贝加尔湖的俄罗斯老人斯杰潘。

7、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老人给“我”讲天鹅的故事,有什么标志可以看出来吗?(3-7小节,前后引号)

设计意图课文中三次写到了天鹅的叫声,这三次叫声串起了故事的前因后果,以“天鹅的叫声”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找出三次鸣叫,拎出主线,比较天鹅每次发出叫声时所处的情境,正确领悟叫声的读法,感受叫声中包含的韵味,帮助学生对文章画面进行重构,理清脉络,提炼成板书“冰封湖面(起因)——齐心协力(经过)——破冰成功(结果)”,这样学生就能清晰完整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文本获得鸟瞰式的全景把握

四、再读课文,初步品味

1、一个好的故事,一定是充满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轻声朗读3-7小节,哪些语句深深地打动了你,用心读读,大声读读。  (教师巡视,如果能说说理由更好。)

2、交流。这群天鹅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坚强、勇敢、团结)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读悟结合,以读文本为主,追求个性解读,整体感知课文传达的心声、文意。尤其是老天鹅舍身破冰,天鹅群齐心协力破冰的场面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因此采用“读——感悟——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获得对天鹅的另一番深刻认识。

五、总结质疑,形成期待

默读第8小节,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当时离鸟儿那么近,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枪挂在肩头,悄悄离开了?为什么从此以后再也没动过这支猎枪?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哪里呢?在天鹅的故事里,在天鹅破冰的过程里,课后带着这些疑问有感情地读课文,想到答案了就在相应的文字旁边写一写。

设计意图结尾处生成新问题:斯杰潘老人为什么不开枪?为什么将枪挂在墙上30年不动?启发思考,留下悬念,走进第二课时的学习,这样就使得阅读教学的第一、二课时一脉相承、互相呼应。

 

板书:     

 天鹅的故事

        起因:没有食物

        经过:齐心协力   不开枪?不动枪?

        结果:破冰成功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又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认知自我建构的过程,情感日趋丰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阅读教学和学生已有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融及其心灵。

   《天鹅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赞扬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教育我们要爱鸟护鸟,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把握这一指导思想,本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激情,接受情感的滋润、心灵的洗礼,感受生命的可贵的美好初衷,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做好阅读教学的基础工作:学好字词,读好句、 段、篇,初步感知课文,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灵动处理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绽放精彩的重要点。小学的字词教学要求“四会”,即:记住读音、 记住字形、理解意思、能正确运用。小学低年级要在 “记读音”和“认字形”上多下功夫,中年级除了“记读 音”和“认字形”做足功课外,还要在“理解意思”上多做点工作,并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读出了词语的温度、情感,使词语变得丰厚,变得灵动。轻松扫除阅读障碍后,找出三次鸣叫,拎出主线,品读文本精妙之处。激发阅读兴趣,建构阅读话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引发思考,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学习注入新鲜的元素。于呼之欲出之时,抛出问题“天鹅的三次呜叫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你读出了什么?”经一番思考交流思维碰撞后,提炼成板书“冰封湖面(起因)——天鹅破冰(经过)—— 破冰成功(结果)”提纲挈领、提领而顿。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何让问题成为学生阅读的动力?我们力求以问题作为起点,激发 学生的学习热情,再以新问题为归宿,引导学生去联 系生活,感悟语言,体验情感,正是“一曲终了,余音 绕梁”。《天鹅的故事》教学中,学生带着“什么故事?”阅读课文;课中互动,生成新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 题;最后带着“讲故事的俄罗斯老人斯杰潘,他是位 猎人,最后却把猎枪高挂墙上30年,这究竞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的问题,走进第二课时的学习,阅读教学的第一、二课时的教学一脉相承、互相呼应。

《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问题:“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 性课程。”课程目标和核心任务聚焦在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从《天鹅的故事》教学可以看出,教学各个环节指向“语用”,重视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扎实有效地“教语文”,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营造出独特的怡情课堂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