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言语形式,烹出语文美味
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许高琴
摘要:语文教学要关注“言语形式”,上出“语文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核心能力。一、重识字写字,掌握汉字规律;二、重品词析句,培养学生语感;三、重朗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四、重读写迁移,形成言语能力。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学习、理解、积累、运用语言,得到语言生长而出发。
关键词:言语形式 、语文味、听说读写
当今的语文教学,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学生自主了,课堂开放了,但非语文的东西太多了,语文的味道不够浓。有的教师过于关注文本的思想内容,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科学课,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阿拉伯诗人、作家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语文教学为什么而出发?南京著名特级教师潘文彬老师说:语文的本质就是语言文字的学习、积累、运用,听、说、读、写在其中,思、悟、辨、赏在其中,字、词、句、篇在其中。语文教学就是以课文为例,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特别要加强语言的运用;要体现两个基本点——一是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二是提高人文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的“言语形式”应始终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我们上语文课,始终要紧扣文本语言,引领学生先去体会文本语言的内在意蕴,再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再创造语言。就像于永正老师说的——学语文就两件事:一是内化,即吸收文本语言;二是表达,即运用文本语言。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什么是“语文味”?根据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副教授和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的观点阐述,我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的“言语作品”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各种“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 、情感的、精神的)收获,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 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那么,怎样上出“语文味”?我结合《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来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重识字写字,掌握汉字规律
识字写字是一项基本的语文能力。印度总理尼赫鲁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就是我们的汉字。在语文课上,我们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引领学生揣摩汉字的音、形、义,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让文字散发出独有的芳香。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有一个生字“尘”,我问学生:“你怎样记住这个‘尘’字?”学生说:“‘尘’就是微小的土粒。”他们用会意字的认识规律来解读这个生字,理解其意思,简单而有效。这一课中还有其它几个生字,我把“啃”、“砖”、“详”、“扯”4个生字放在一起出示,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它们都是形声字,进而着眼于它们的形旁来理解意思。
试想,在数学课、美术课上遇到不认识的字,老师充其量是告诉孩子字的读音,绝不会像语文老师那样去分析字形、字义,去感受汉字的魅力,更不会要求学生在生字本上一笔一画地写规范、写漂亮。这种识字写字训练就体现出了语文课独有的“语文味”。
二、重品词析句,培养学生语感
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 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在语文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在语文本身。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还要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因此,品词析句往往是学习一篇课文的重头戏。
1.品凝聚文本灵魂的词语
每一篇课文中,都有一些凝聚文本灵魂的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平常、朴素的文字中读出深蕴的情怀。
①品要点之处。有些文段总是围绕一个中心来阐述的,老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中心去寻找散落开来的“枝叶”,深化、丰厚对这一中心的理解。《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第3自然段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古寺的破败样——“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这段工笔细描的文字很精美,把古寺的破败样写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我引领学生思考:古寺给你怎样的印象?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从哪里看出古寺的破败?学生潜心会文,浸润到语言文字中去,从“到处是灰尘”、“ 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 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这些词语中体会到古寺的破败,在各自的脑海中出现一个画境,留下深刻的印象。紧接着我追问——作者这么细写古寺的破败,为什么?让学生明白古寺的破败说明了夜宿古寺的苦,而李时珍坦然对之、毫不在意,客观之环境与主观之态度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引起学生对李时珍内心世界的深层探究,引出课文的中心句。
②品陌生之处。每一篇课文中,都有个别字眼用得特别精妙,与众不同。老师就要捕捉这些使学生感到陌生化的字眼词眼,引导学生品味,深挖字词的意蕴。《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第5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这里的“啃”字是个敏感点、陌生点,值得玩味。我在教学时,问学生:“如果把‘啃’字换掉,可以换成哪个字?”学生说:“吃。”我追问:“你觉得用‘吃’好还是‘啃’好,为什么?”学生说:“用‘啃’好。‘啃’说明干粮又冷又硬,很难吃,写出了李时珍师徒俩吃得很苦。”
③品矛盾之处。很多课文中,隐藏着矛盾点。教师要抓住这些矛盾点,引导学生品味,给学生思考的张力,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第5自然段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住破庙、啃干粮、喝泉水,生活如此之苦,李时珍竟然还能“笑”,抓住这一矛盾点,我引导学生品味,品出李时珍为早日修订好《本草纲目》,为万民造福,他不怕吃苦、以苦为乐的精神品质。
2.品体现文本主旨的重要语句
几乎每一篇文章中都有一句体现文本主旨的中心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及时捕捉,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有这样一个中心句——李时珍说的话:“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李时珍之所以能那么吃苦,一切都源于他心中的这个想法,他心中只想着早日修订好《本草纲目》,想着让万民得福,他认为自己吃点苦是值得的。所以他不在乎古寺的破败、吃住行的艰辛,笑然对之。教学时,我把这句话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回扣这一中心句,以此强化、突显文本的中心。
3.品涉及文本核心的精彩语段
每一篇课文中都有涉及文本核心的精彩语段,老师要引导学生浓墨重彩地品析。《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第12自然段以一个特写镜头刻画了李时珍在月光下辨别草药的情境——“‘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他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课文的中心蕴藏在李时珍的“言”中,而这段文字重在写李时珍的“行”。作者用几个动词——“端详”、“扯下”、“放在嘴里嚼嚼”写出了李时珍的严谨认真。“端详”要引导学生理解词义,不是一般地看,而是仔细地看。“放在嘴里嚼嚼”包含着很深的意蕴,因为它意味着中毒的可能、牺牲的可能。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圈划出这些动词,细细体会,感悟李时珍的严谨认真和自我牺牲精神。
4.品富有写作特色的个性语段
很多课文,作者会用对比、衬托等手法来写及其它事、其它人、其它物,看似与文本主题无关,其实实有关联。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悟,揣摩和发现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以习得写作方法。《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与写人、写李时珍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追问讨论,让学生明白“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写出了寺庙周遭环境的恶劣、艰苦,体现出夜宿古寺之苦,“皓月当空”则写出夜已深,可李时珍还在月光在认真记录白天的寻访所得,体现出李时珍的认真勤奋以及为早日修订好《本草纲目》为万民造福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精神品质。这段环境描写很好地起到了烘托人物品质的作用。
三、重朗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积淀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指导朗读是语文课必做之事。于永正老师说,朗读是将书面语言、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这有声语言里有文字语言包含的情感、理性光辉外,还包含着朗读者深刻的体味、独特的感受、熟练的技巧和声音的魅力,会使听者动容。因此,朗读课文常常是语文课堂最亮丽的风景线。
朗读课文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初读课文,熟悉内容;二是悟读课文,带着问题走向课文的深处,沉入语言文字中去品析感悟;三是情读课文,在理解感悟之后将文字的内在情感读出来。
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悟读、情读什么?重点读中心句,读描写古寺的语段,读李时珍师徒俩的对话,读李时珍月下记录的语段,读环境描写的语段。
有的课文还要求背诵一些精彩语段,进行语言材料的积累。那么老师就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背诵。有了有声有色的朗读背诵,语文课就有了区别于品德课的独特“语文味”了。
四、重读写迁移,形成言语能力
语文课不单要学生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还要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理解外化为口头的或书面的 “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因此,在中高年级的阅读课上,老师经常会设计写话练习,以促进读写迁移,使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丰妙境界。
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时,我针对文本重点设计了一个想象写话练习——李时珍将万民的幸福建立在自己的牺牲上。想象:当他看着有毒的药草,毅然放到嘴里的时候,他想: 。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与文本、与作者高度融合、深度对话,他们写:“他想:‘唉,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让万民得福,我李时珍豁出去了。’”“他想:为了早日修订好《本草纲目》,就算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学生把李时珍的内心世界外化为感人的语言,使“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创造出课的高潮点、亮点。
当然,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言语训练方法,可以上出不同的语文味,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品读感悟、写话迁移只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不管怎样,教师立足文本语言,从言语形式入手,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用词造句、语言风格,探寻和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去关注文本的“文质”、“情采”,掂量和品味语言文字的质地、情味、分寸和美感,去关注文本的谋篇布局,揣摩和发现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去关注文本的体裁样式,感悟文本的特征,重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品读感悟、写话迁移,这样,定能烹出语文的美味。
语文教学为什么而出发?应该为学生学习、理解、积累、运用语言,得到语言生长而出发。
(此文获2017年9月省蓝天杯论文评比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