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文本的价值底线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积极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探索
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杨晓军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标准》揭示了积极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实施积极价值观教育的原则和策略,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在价值观教育方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引导学生进行对价值的理性思考,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任何时候都要坚决守住文本的价值底线,决不能让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再度失落,我们要引领学生正确、科学的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 阅读教学 独特体验 积极价值观
语文姓“语”决定了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这一点我们已经形成共识,但同时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又具有丰富的人文性,俗话说“文以载道”,也就是这个道理。众所周知,“文章本非无情物”,离开了人文的文章就不再是文章,离开了人文的语文也不再是语文了。因此,可以想象,而且事实也一次次告诉我们,如果语文教学抽掉了人文内涵,只一味地训练语言文字的形式,那么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生命而暗淡无光。在这里,笔者甚至粗浅地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的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终目标——是要学生达到了一种境界,培养健全的人格(全面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我们课堂上我们进行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终极目标来进行的。
《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有关于价值观的论述,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如“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有关社会价值标准的,如“发展合作精神”等等。并明确指出,上述任务的完成,要“注重情感体验”,要进行“探究性学习”。
我想,这样的说法既强调了语文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同时也揭示了积极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从情感唤起开始的,以情感体验贯穿全过程,并以情感积淀和积极的价值观的形成为最终结果。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已很自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此,笔者只想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就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积极价值观教育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我们应该明确的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改变以往教师对文本的肢解和剖析,走向对话,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这种阅读教学中,师生互为对象,平等互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话语霸权,阅读教学也就更具备人文关怀。那么,作为一位在教学一线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我们该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注意哪些原则呢?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积极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1、遵循年龄特点原则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价值观教育,要注意本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不搞成人化式的灌输教育,实际表明,价值观的教育不是靠告诉能够完成的。我们的中高年级学生,既有略渐成熟的心理特点,也有稚嫩的心理特点,一方面体力、智力的迅速发展已初步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又由于自己人生经验的不足,情绪多变,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2、平等客观原则
价值观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它不能靠说教,只能靠理解体会,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来实现。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积极价值观的基础。它不仅需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熟悉和了解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平等,相互信赖。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确、全面的看法,在评定学生品德上不能有认识定势,更不能把道德与语文学习成绩等同视之,而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优生的不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公平的、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教师,是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多交流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师,是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默默关心、暗中了解情况,对学生宽松,与学生心心相印、像朋友一样的教师。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要注意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语文教师还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只有我们在教学中把握住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原则,将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与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深切地体会,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在价值观教育方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现行的教材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这样的教材编写体系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先天之便”,同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在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宜地进行价值观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积极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和“做真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就是要追求真理,做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人类、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做人的基础,没有一个正确的行事标准和行动指南,那么他身上具有的其它的所谓素质就会像是断了线的风筝,不会持久平稳地在蓝天上飞翔。
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优美的文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优秀的革命传统、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科学的思想等等,几乎所有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在这里都有包含。应当怎样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这种特点和优势,让价值观教育渗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获得价值观教育和语文阅读教学的双丰收,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的。
1、在理解感悟中渗透
在阅读教学中应实施价值观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的统一,不能离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去进行所谓空洞乏味的价值观教育,更不能让语言训练从属于价值观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价值观渗透到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价值观的自然融合。例如我们教学习《三亚落日》、《黄山奇松》、《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鼎湖山听泉》、《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等课文,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理解,在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再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之美,让学生很自然地受到热爱美好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
当我们仔细分析小学语文课本中抒情性比较强的课文时,我们会发现这些课文有些共同特点,那就是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感人的场面,营造了一个个感人的情境。在进行这些文章的教学时我们又宜从语言入手,再现文章的场面和情境,发掘其中的思想情感因素,让学生在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中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渗透价值观教育。如我们在上《灰椋鸟》一课时,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在对课文进行配乐朗诵的同时,展示灰椋鸟归林那无比壮观的场面。在这样一个由画面和声音共同营造的情境中,学生会很容易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在感受画面美与语言美的同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可爱,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再如《七律长征》,这是一首情感信息十分丰富、内容十分感人的诗。这首诗重点讲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全诗展现了五幅“征难图”:山势逶迤的五岭图、群峰叠嶂的乌蒙图、水拍云崖的金沙图、桥横铁索的大渡图、千里雪盖的岷山图。字里行间真情流露。教学时,教师紧紧围绕这一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和红军的精神。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到了文中蕴藏的具体的情感,自己会被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价值观。类似这样的文章在教材中还有很多,如《月光启蒙》、《爱如茉莉》等等。在教学时,我们应当注意认真地发掘其语言和情境的内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之得到释放,让学生在一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激起他们积极健康的感情波澜,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达到向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进行阅读教学应该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的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如我们教学《二泉映月》时创设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堂上,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时候,同学们伴着那时而委婉连绵,时而升腾跌宕,时而恬静舒缓的乐声时,学生感觉到了阿炳对支撑他苦难一生的音乐的无限热爱,对美丽富饶的家乡的热爱,对师傅的怀念……,学生更加体会到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用情感来体悟情感,在体悟情感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形成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思辨比较中渗透
笔者以为,学科学、爱科学,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应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和方法上,过去我们有所忽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将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切实地重视起来。笔者觉得值得一提的是《彭得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教学时,教师就对当时课堂上学生讨论非常激烈的“大黑骡子该杀” 与“大黑骡子不该杀”两个问题进行了处理: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辩论,不管自己赞成哪方的观点,但是都必须说出自己足够的理由。一场没有准备的辩论会就此开始了,同学争得面红耳赤,但是就在这样的思辩中,学生渐渐地明白了彭得怀要杀的原因,也明白了战士们都不愿杀的原因。紧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就“假如副官长不向骡子开枪,彭得怀是否会向副官长开枪?”这一问题进行了辩论,没有想到,学生的思维异常的活跃,个个涨红着小脸……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不但深深地被故事中的人物所打动,而且深深感觉到科学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这也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类似的文章还有《推敲》、《滴水穿石的启示等》等。另外,小学语文课本中如《夜晚的实验》、《奔向月球》、《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和《克隆之谜》等等这些课文正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方面教育的很好的范本。这些文章的特点是叙述语言和篇章结构的逻辑性都比较强,在逻辑严密、结构清析的叙述推理中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但同时,这类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往往又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怎样把它们教得具体生动,让学生听得清楚明白,就成了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事。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动画演示、绘制示意图和制表等形象化的手法,把其中的逻辑关系和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具体地传授给学生。记得我们在进行集体备《夜晚的实验》这一课时,我们建议老师采用填写研究报告表和动画演示的方法。上课时,教师事先制好一张表,上面分有“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三个栏目,让学生在认真读了课文中的三次实验内容后进行填写,填写好了以后再进行口头叙述。为了将蝙蝠的嘴和耳与飞机的雷达和荧光屏的关系讲得明白,我们的老师又运用了动画演示的方法。通过这“一填”“一说”“一演示”,使学生对文章的叙述、结构和蝙蝠与雷达的关系有了清楚的把握,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密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这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另外,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比如,在备《林冲帮打洪教头》一课时,我们发现,作者在刻画两个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通过两个人的一言一行突出了林冲的谦逊有理和洪教头的蛮横无理。在教学时,教师便在引导学生把握、体会人物形象时把两个人物进行了及时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谁的做法比较好,谁的做法不合适,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也就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用这些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价值观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价值观教育。这样的课文还有许多,如《一定要争气》、《三借芭蕉扇》等。
3、在人物形象把握中渗透
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一些思想性很强、人物形象塑造很突出的文章,比如《少年王冕》、《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等等。由于这类文章的主题思想是非常明确的,在进行这类文章的教学时,渗透价值观教育似乎是很容易进行的。但是我们要考虑到进行的是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我们始终要把握住语文课的实质,避免把生动有趣的语文课上成空洞的思想教育课,脱离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首先考虑这些文章对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从把握人物形象上下功夫,让课文里的人物在学生的心中站立起来,使他们感到这些人物是可近可亲可感的,进而自觉地以他们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如《诺贝尔》这篇课文,它重点叙述了诺贝尔毕生投入炸药研制的生动事迹,揭示了诺贝尔奖金的由来和奖项的设置,表现了诺贝尔为了造福人类而甘作奉献的可贵精神和从事研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树立了令人崇敬的形象。本文叙写的对象是诺贝尔,诺贝尔的事迹很多,怎么写?突出重点!一是诺贝尔整个一生的重点,作者以炸药的发明为选材的重点;二是文章的结构安排是以叙写诺贝尔实验、发明炸药为重点,突出中间的主体叙写,给人十分鲜明的感受。文章叙写诺贝尔发明炸药,虽然以概括居多,但也不乏生动的细节描写,如:“亲自点燃”、“双眼紧盯”、“近了!”、“近了!”等的态势渲染,如:“心怦怦直跳”的紧张程度,如:“轰的爆炸”、“浓烟涌出”和“人们的惊呼”等等,这些动作、心理、声响、呼语的描写简直精妙至极,感人至深。教师要以步步深入地读为主,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辛过程,使诺贝尔毕生奋发求索永不气馁的精神在学生心田烙下深深的印记。最后,通过再读,回应课文的开头,知道诺贝尔奖的由来,同时在自己的心目中树立起诺贝尔鲜明具体生动的高大英雄形象。在这种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再创造的过程中,使他们对人物思想情感进行着体验,因而直接感受到了英雄的伟大,激起了他们崇敬英雄、学习英雄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方法不仅有效地进行了价值观教育,而且也很好地满足了语文阅读教学本身的要求。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学生积极的价值观不是靠教师长篇大论的说教来形成的,榜样的示范在这其中发挥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价值观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海伦 凯勒》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她那超人般顽强的毅力,在以后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以此形象来激励我们自己。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描写的司马迁遭受屈辱以后的痛苦和发愤的情形,最后再理解《史记》在历史上地位的重要和意义的重大,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有时候是要经历很大的挫折的,并学习司马迁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以司马迁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教材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我不是最弱小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艾滋病小斗士》、《大江保卫战》等。
其实,从逻辑意义上讲,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就是对文本的定向理解;而个性化阅读则又要求对文本采取开放式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很重要,都不容偏废。《语文课程标准》上既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规定,同时也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论述。要处理好这一矛盾,一个基本的原则必须遵守——守住文本本身的价值底线!也就是说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能以牺牲文本的价值取向为代价。否则,即使发展起来的个性,也是不健康的,不完整的。就我们的教学实际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尊重独特体验
面对语文教材,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作出多元反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料的情况时,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应对自如,从而将活跃的课堂引向精彩。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断增强,需要我们在课堂运用教学机智通过预设去促进、保护学生独特的体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正确把握,从而使素质与能力得以提高。除了文本自身的人文教育意义,学生们可能会产生其他感悟,只要不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构成矛盾关系,不至于形成价值观念上的混乱,就应该给予肯定,允许存在,这正是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要求学生的独特体验正是在教师的鼓励、指导、帮助下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狭隘、肤浅走向全面、深刻的。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
2、注意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绝不能再度沦为一种思维的技能训练。语文课的育人功能不容忽视,倡导个性阅读,但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不是对学生的不同理解一味地肯定,更多的是指在人格上的尊重和对探索精神的鼓励,对于涉及价值观念的东西必须引导学生辩明是非。新课改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有不少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都是一味地“是”、“对”、“好”或表示出模梭两可与不加可否。我们认为,教师这样做是不行的。如果学生的体验是偏离了文本的价值主旨,就要进行必要的引导。遇到学生的独特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矛盾的情况时,不能简单否决了事,而应指引学生自己逐渐“拨开迷雾”、“自圆其说”。这实际上是一个求真求善求美的心理历程。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人本与文本的对话,我们拒绝惟一的答案,我们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充满睿智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对价值的理性思考。
所以,我们认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独特的情感去体验文本,并敢想敢说,这无疑是好事,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但是,小学生毕竟还小,认知水平的局限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这都会使他们面对复杂事物的是非判别能力受到一定的局限和影响。对此,就需要我们教师智慧地引导和有机的教育,在不断的研读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坚受语言本位
不要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一味地强化“人文的感悟”,就更多地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的人文性把握上,这种偏于人文性的开掘,而抛开语言文字本体,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恰恰是把人文性给架空了,是一种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是虚化语言文字学习的表现,这样的教学势必造成语言文字本体失落,落得两败俱伤。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上,不能扔掉语言文字,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关键是我们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也就是说,价值观的培养是落实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促进学生语言语素养的全面形成与发展。
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固然是一对矛盾,但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文本的价值意义。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要坚决守住文本的价值底线,决不能让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再度失落。从哲学的角度讲,存在即合理。只要是学生真实的独特体验,就自然会或多或少有其合理的一面,当学生的独特体验可能会引发一些错误的信号时,我们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引领学生正确、科学的价值观的形成。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教师应当有所作为,而且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大有作为。
(此文获2017年9月省蓝天杯论文评比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