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一年级数学 时间: 4月1日
备课组长: 袁 霞 记录人: 赵婷
参与人员: 袁霞、 沈忠英 、吴洁、赵婷
中心发言人: 赵婷
研讨内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研讨过程:
赵婷: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经历探索100以内不进位加和不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2、使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求被减数、减数以及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学会与同学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100以内加法(不进位)和减法(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算法,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知识。一方面,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加、减法可以由此类推;另一方面在学习乘、除法时,也少不了100以内加、减法的配合。而且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还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一定要围绕算理、算法的探索以及计算技能、习惯的形成,使学生切实学好这部分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利用对加、减运算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正确解答求被减数、减数以及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在此之前,教材尚未单独安排例题教学解答简单实际问题。本单元之所以连续安排三道例题教学用加、减法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主要是因为这些实际问题与加、减运算含义之间的联系相对隐蔽一些,理解和建立这种联系的难度自然也大一些,因此需要教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袁霞:
依托算理,突出对比,强化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想加、减的计算方法。学生初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常常会出现把不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错误。为了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教材在教学计算的每一道例题中,首先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并将探索出的多种算法进行对比,借助摆小棒、拨算珠等直观操作过程体会口算或笔算方法,既有效地沟通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同时又使学生加深了对计算方法的认识。教材在编排中还特别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例如,教学例2时,教材对比呈现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式题,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方法之后,还进一步追问这两道题的计算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对比中帮助学生在形成计算技能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沈忠英:
先口算,再笔算,口算、笔算相互支撑。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事实上也是在一次次地进行口算,只不过是把口算的结果随时记录下来减少运算过程中的记忆负担罢了。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一位数的口算时,懂得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就能为继续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打下基础,也就可以更深刻地领会列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的真正内涵。而学生形成了用竖式计算的初步经验后,在进行相关口算时,又可以在大脑中再现竖式的表象,为口算思考提供支撑。这样的编排方式,既有利于降低后面学习口算学习口算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难度,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正确率。
吴洁:
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一方面,教材在学生学习了加法的口算后,紧接着教学用加法计算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在学习了减法口算后,紧接着教学用减法计算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在学习了加、减法笔算后,有紧接教学用减法计算解决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教材在教学计算时所编排的例题,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编排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时,也选取了童话故事和学生活动的题材。这样的编排,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