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一年级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2013-10-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袁霞

一年级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一个单元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数与代数领域:数一数、认识10以内的数、分与合、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1120各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首先联系实际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在此基础上,认识1120各数,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并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把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与计算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图形与几何领域:比一比、认位置、认识图形(一)。一方面利用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实物、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感知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再一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统计与概率领域:分一分。通过“分一分”初步学习按数量、形状或其他特征把一些熟悉的物体分类。  

实践与应用领域:有趣的拼搭、丰收的果园。教材注意结合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有关教学内容的体验,联系现实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结合认识物体安排了《有趣的拼搭》,结合1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安排了《丰收的果园》。  

教学重点:1.20以内数的含义、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2.>、<和=;3.和在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4.比较物体的轻重、长短、高矮。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教学难点:1.加法与减法的意义;2.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求和、差的相关实际问题;3.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各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在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中,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  

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能区分几和第几,学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能探索一些简单的物体、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  

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并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  

3)能根据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或其他的标准,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感知抽象。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体会分与合的数学意义;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  

2)在理解加、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运算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体会有根据地进行思考的意义;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和相应的口算练习,培养最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能力。  

3)在认识常见几何形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和问题,初步感受数学抽象和简单推理的意义。  

3.问题解决方面。  

1)初步学会从事物的数量多少,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等方面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初步学会通过简单的数数、比较大小、加减计算以及观察、操作、分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初步学会用20以内的数描述和交流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态度方面。  

1)对数数、比较、分类、计算等与数学有关的活动感兴趣,具有喜欢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在建立数的概念、认识物体形状、讨论计算方法、表达思考过程等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用简单的数表示事物的多少、用加减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以及用文字、符号表示简单规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知道在计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数学活动中有可能出现的错误,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结合一年级学生学习特点与思维特点,切实有效地备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2.教学中注意形象性,过程性,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的过程与结论的辩证统一,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有趣,有用,以及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数学的基础,一定要组织每一个学生学扎实,学灵活,培养学生的数感,学习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听课、发言、交流、合作及作业的习惯与意识。  

4.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积极的思维能力,善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乐于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灵敏性、发散性等等。  

5.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优补差,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四、教学进度:  

   

周次  

时间  

  

1  

9.2----9.6  

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  

2  

9.9---9.13  

认识10以内的数  

3  

9.16----9.20  

认识10以内的数  

4  

9.23---9.29  

认识10以内的数,认识图形(一)  

5  

9.30---10.4  

有趣的拼搭,国庆放假  

6  

10.7---10.11  

分与合  

7  

10.14---10.18  

分与合  

8  

10.21---10.25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9  

10.28----11.1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0  

11.4-----11.8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1  

11.11----11.15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2  

11.18----11.22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丰收的果园  

13  

11.25----11.29  

认识11~20各数  

14  

12.2---12.6  

认识11~20各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5  

12.9----12.13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6  

12.16----12.20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7  

12.23---12.27  

期末复习  

18  

12.30-----1.3  

期末复习  

19  

1.6------1.10  

期末复习  

20  

1.13-----结束  

单元检测,期末复习  

21  

期末复习 期终考试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