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
发布时间:2014-03-1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四年级数学教研组  时间:   201435    

教研组长:        董美玉         记录人:      董美玉    

参与人员:  董美玉          陶云龙    钱岳新   赵敏杰    

中心发言人:   董美玉    

研讨内容    乘法、升和毫升、三角形                                    

研讨过程:(宋体 四号 20磅)  

    一、董美玉(主备人员发言)  

四年级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以及几百乘几十、几百乘几十几(不进位)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本套教材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单元。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相对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又能使学生在联系问题情境学习乘法计算和应用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第一教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第二教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达到较熟练的程度。  

第三课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中间有0的笔算经验,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第四课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灵活的口算方法  

第五、六课时是两节练习课,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针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行重点练习,归纳方法,掌握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结合生活实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计算的价值。  

第二单元是升和毫升,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虽然学生比较陌生,但是在生活里被广泛应用,因此让学生联系实际和生活中的常识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再认识容量单位毫升以及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还安排了实践活动《美妙的杯琴》。  

第一教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的含义,了解 一升 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践操作体会 1升 有多少。  

第二教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让学生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量,并练习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并能对自己的估计作适当的解释,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第三教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程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初步形成1毫升的概念;在实践操作的过中,进一步感受1毫升的含义,知道 1升 =1000毫升能进行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  

第四教时是练习课,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升与毫升的认识,是学生对升与毫升的概念更加清晰,能熟练地进行升与毫升的简单换算,并能提高学生对一些常用容器的容量的估算能力。  

第五教时是实践活动课,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制作“杯琴”的过程中加深对容量知识的体验,并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增强合作意识,并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  

   

第三单元是三角形,以前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上学期认识了角,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同时又能为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提供学习经验,为学习多边形面积打好基础。  

第一教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第二教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的高,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三教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和创新意识。  

第四教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学会根据这一知识来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第五教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具体要求画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第六教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练习,对本单元所学有关三角形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能熟练地完成练习。  

二.钱岳新:乘法教学时要注意把学习计算和解决问题相结合。首先,以小区生活为背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提出一些关于乘法的问题,引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发展数学意识。其次在学习乘法计算之后,适当安排一些现实问题,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计算去解决,体验乘法计算的应用,进一步体验学习计算的意义。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以前学过的乘法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只是其中的一个因数的位数有所增加,但比算的基本算理是相通的,学生具有利用已有认识自主探索和理解计算方法的条件。因此让学生自己完成例题是可以的。这样,就为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提供了机会,促进学生通过类推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中还应注意让学生在比较中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教材通过计算和比较,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里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方法,并为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准备。还安排中间有0的乘法与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比较,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  红:第二单元升和毫升,学生一点概念都没有,但现在生活当中又常用。因此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如:在认识升以后,让学生找一些常见的容器,分别倒入 1 水,看看有多少;做一个 1 的量器,并用它量出 1 水看看能倒满几个纸杯。进一步感知 1 的多少。在认识毫升后,让学生用滴管做实验,数数1毫升大约有几滴;倒出100毫升的饮料喝一喝,有几口,算一算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建立 1 1毫升的概念。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容量的初步估计能力。首先,要注意估计方法的指导:如在不同的容器里倒入 1 水,看看水面各到哪里,再以此为标准估计容器的容量分别是多少。其次,安排丰富的估计活动。如结合 1 的认识,估计常见一些容器的容量比 1 多还是少,估计现实生活里不同的容器大约分别能盛多少升水。                              

. 赵敏杰: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要让学生联系现实情境认识三角形。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找出三角形,并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做一个三角形,进一步建立三角形的表象;再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从而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然后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一些特征。让学生任意选用三根小棒摆出三角形,体会和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利用生活经验测量“人字梁”的高度,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通过观察不同三角形的每个内角,按角的大小特点进行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通过计算和实验,自主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通过量一量、比一比、以及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其相应的特征等等。这些安排都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解释交流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如让学生判断怎样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根据实际情境选择两地间的最短路线等,都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认识;让学生围一围、折一折、剪一剪,判断被纸遮住一部分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等等。                              

. 陶云龙:这三部分知识看似简单,其实学生掌握还不是很理想。第一单元是乘法,我们这一届的学生的计算很成问题,别说是乘除法了,加减法都不好。第二单元的升和毫升,多用实际的量器操作操作,学生印象比较深。第三单元是形体知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不行,题目类型一变化,学生就很生疏。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