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一年级数学 时间: 2021、3、13
备课组长: 殷洁 记录人: 殷洁
参与人员: 秦珂、殷洁、李小妹、赵婷
中心发言人: 秦珂
研讨内容 第三单元 认识100以内的数(2)
研讨过程:
第三单元 认识100以内的数(2)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够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3、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等活动中,体会数的抽象过程,发展数感,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4、使学生在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估计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和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内容及课时划分】
练习五(1课时)
100以内数的顺序(1课时)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1课时)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1课时)
练习六(1课时)
复习(2课时)
我们认识的数(1课时)
【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构建单元知识结构。
考虑到前面的教学内容重点在帮助学生感受百以内数所表示的数量多少以及两位数的组成特点,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所以在练习五之后紧接着安排百数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100以内数的顺序。由于百数表中的数是自然数列的一部分,而在自然数列中后面的数总是比前面的数大,这一规律自然也就成了比较数的大小的依据之一。由于教材结合数的大小比较所安排的“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内容,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尊重和培养学生数感的努力。
2.密切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一方面,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认识数是为了用
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利用它进行交流。教材在这方面有十分丰富的安排,如用“大一些”“大得多”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两个数量间的相对大小关系,以及在一定范围内猜老爷爷的年龄,等等。
3.关注并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学习策略,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
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时,教材首先呈现一张不完整的百数表,让学生根据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试着把它填写完整,再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探索其中蕴含的规律。这就为学生探索性地学习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在比较数的大小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对数的含义、组成和顺序的理解,自主解决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问题,允许并提倡比较策略的多样。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方法,逐步形成有效的、多样化的学习策略。
【教学内容研讨记录】
秦珂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另方面培养他们的数感。
殷洁老师:借助计数器,充分感知数与数的之间的联系与顺序,充分理解数的顺序。
赵婷老师:教学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采用意义接受的学习方式,指着具体算式告诉学生有关的数学术语。学生认识两个“加数”很容易,区分“被减数”和“减数”稍难些,记住加法的得数叫“和”,减法的得数叫“差”会比较难。为此,教学应该多些反复、多些练习,促进记忆。
李小妹老师:在百数表的空格里填数,整理了100以内数的顺序,练习了数的读与写。教学时,应要求学生一边写数,一边轻声读数,达到练习读、写数的目的。
秦珂老师:例题要求学生“按顺序在方格里填数”,他们需要明白“按顺序”在这里的意思。从数的角度,应该是从小到大1、2、3……的顺序;在百数表里是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
殷洁老师:能够用数刻画客观对象的量的多少或大小,能够估计客观对象有多大、有多少;能够估计运算的结果大约是多少,能够评价笔算或计算器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注重估算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