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的: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打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下手,按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着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过程,利用着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构造,进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在教学时,我改编了一下教材,将例1、例2归并到一同,创设分巧克力的情境,引入新知,然后对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归纳得出总数相同,分的要求不同样,所列算式也不同样。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归纳,只有让学生领会和认识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学生最终去理排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初步理解并领会除法的含义,学生能有序地、有条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义,这正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完善的过程。这样的改编同时分解了后边想想做做的难点。
二、有效打破重、难点,有条有理。
讲堂上努力做到扶放有度,上的比较扎实,教学实效强。整节课牢牢围绕“让学生学会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并根据详细的问题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这个重点,从例题分巧克力、再到分苹果、搬砖头、运南瓜、拍皮球,都让学生清晰的初步认识到:按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能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把一些物体按指定分红几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能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在每给出一个算式后,都联系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加深了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理解了数量形成关系。
三、为学生提供着手做,用嘴说的空间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详细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疏巧克力、分小棒,分圆片。实践证明,儿童的智慧确实出在他的手指尖上。学具正是抓住了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气动的天性,物化了那些抽象、归纳的数学观点,在应用中学生的手动了起来,讲堂的氛围活跃了起来,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沟通和探索也就随之而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年级学生年纪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点,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琐碎的,要使他们对除法的含义提升到一个归纳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所以,让他们说是特别好的方法,在说的过程中慢慢总结提升,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还比较好,但也有很多感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讲堂上整节课都做到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此后的讲堂教学上我还要不断努力。